在全面貫徹國家語言文字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的背景下,一場場關于普通話推廣與文化傳承的活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火車頭”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撫州市南豐縣太和鎮,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通過普通話語言橋梁,感受這里傳統文化的魅力。

古韻悠長:洽灣船形古鎮的文化探索
7月4日,實踐隊來到以其獨特的船形地貌和古樸的建筑風格而聞名遐邇的洽灣古鎮。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古建筑,每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歲月的痕跡。智房祠、大夫第等古建筑在講解員普通話的講述下,更加生動鮮活,普通話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寧靜而古樸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韻味。


文脈相承:曾鞏文化園的文學之旅
次日,實踐隊隊員走進南豐曾鞏文化園。千百年來,“南豐先生”(曾鞏)始終是當地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他為官、為人、為學的思想對南豐人民有著深遠影響。在文化園內我們開設了一堂生動的賞析古文小課堂,我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謝斌華同學為大家朗讀、講解曾鞏的詩詞。曾鞏主張“文以明道”,強調文章應承載道義、教化人心,這與現代社會對于文化價值的追求不謀而合。園內的曾鞏紀念館,通過圖文、蠟像等多種形式,生動再現了曾鞏的一生。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語言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實踐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韻味和魅力,體會到了文化傳承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茶香四溢:村舍擂茶的味蕾盛宴
在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司前村里源組,實踐隊成員們還體驗了地道的擂茶文化。在那里,實踐隊員們親眼見證并參與了擂茶的制作過程,從選材、研磨到沖泡,每一步都充滿了匠心和智慧。在擂缽與擂棍有節奏的相互碰撞中,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材料被研磨成細膩的粉末,傾入沸水,瞬間粉水交融,化為一碗濃郁的擂茶,再搭配上香甜的油餅,風味獨特,回味無窮。結合了自然精華和人文情懷的擂茶作為南豐縣當地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社會功能。它不僅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解渴充饑的休閑飲品,更是走親訪友、接待貴客的重要禮節,在促進鄰里和睦,推動鄉村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一碗碗清香醇厚的擂茶中,實踐隊員們感受到了南豐當地樸實深厚的文化沉淀以及當地人民對傳統的致敬、對生活的熱愛。

語言橋梁:太和鎮鄉村小學的普通話推廣實踐
在太和鎮中心小學,實踐隊成員化身推普“小老師”用標準的普通話為小朋友們講解普通話的重要性,并通過小故事、一句話接龍等小游戲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此外,團隊成員深入百姓家中,了解普通話的普及情況,并在童心港灣為小朋友開展了普通話培訓活動。通過生動有趣的宣講和交流訪談,實踐隊員積極向村民普及普通話知識。在鄉村的田野間,普通話成為了村民們交流的新風尚,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普與文化傳承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從洽灣船形古鎮到客家擂茶文化,從曾鞏文化園到小學課堂,再到太和鎮鄉村的田野間,普通話的推廣不僅促進了語言的規范使用,更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成員有成長、有收獲、有奉獻,大家用實踐成果記錄成長軌跡,以挺膺擔當貢獻青春力量。

探尋太和古韻,傳承千年文化 江西新聞_最權威的江西主流媒體 (jxx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