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學校黨代會工作報告制定的目標和“七大行動”,各學院在教學、科研、黨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等方面積極謀劃、迅速行動,多措并舉,貫徹落實學校第六次黨代會精神。
土建學院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育人才”理念,在學院黨支部調整中堅持把支部建在教研室上,并由黨政領導班子直接擔任黨支部書記,將黨支部建設與學科建設有機結合,以一流黨建引領高水平學術科研發展,持續推動黨建與學科建設水平協同提升。
機電學院積極籌備?!盎疖囶^”黨務人員專業技能提升賽道初賽,增強黨務本領,提高黨建工作水平;持續提高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質量,凝練學科方向,凸顯專業優勢,組織2022年江西省研究生機械工程學科學術創新論壇,做好首批江西省研究生工作站中期檢查工作;錨定目標,抓實教學科研,積極推進機械電子專業工程教育認證自評報告撰寫工作,集中打磨2022年省科技獎和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申報材料,完成國家教學成果獎專家鑒定,全方位輔導下一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進一步整合學院團隊科研情況,加強團隊與企業的對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理學院積極組織申報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天佑理苑學子”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彰顯學院辦學特色;持續開展天佑名師、天佑主講、省級教學團隊傳幫帶作用,給予青年教師公共課教學、教研教改、教改課題申報、一流課程申報、學生培養等方面的指導;持續強化人才意識,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切實做好引才、育才、留才工作;已制定理學院科研團隊建設和學術交流初步方案,本學期正式實施。
外語學院圍繞“黨建+品牌”“黨建+思政”“黨建+育人”持續推動學院出特色、出成績。通過凝練“ECJTU語黨同心”黨建品牌,深化用外語講好鐵路故事和紅色故事品牌內涵,開展紅色故事夜讀、紅色鐵路故事、贛籍將軍和中國紅色故事英西葡多語種翻譯等,推動專業實踐與紅色基因傳承相結合。通過建設“中外鐵路文化之旅”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交通運輸工程翻譯”省級優質課程等,將鐵路故事和紅色故事、家國情懷貫穿于線上線下;舉辦師生黨史知識競賽和首屆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大賽,號召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做到每門專業都有課程思政。通過編印摘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作為紅色誦讀教材,以讀促學、以讀促教;開展紅色故事寫作、演講比賽、“天佑杯”交通外語系列大賽,探索將紅色文化與鐵路文化融入日常學習,推動紅色基因傳承入腦入心。
藝術學院聚焦江西省雙“一號工程”,依托華東交通大學元宇宙產業研究院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將繼續加強與江西省政企合作,加快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利用元宇宙技術服務江西社會經濟發展;努力構建元宇宙產業一流智庫,打造省屬營商環境元宇宙數字化平臺,構建省級元宇宙數字化轉型服務中心,助力省內交通、教育、文旅、衛生等公共服務事業數字化轉型;打造國家級元宇宙紅色文化數字傳播基地,打造國家級元宇宙生態環境示范點,探索高效節能、碳匯交易、綠色發展新模式。
國際學院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黨建+漢語角”“黨建+專業建設”“黨建+院長咖啡”建設,實現黨建、思政工作、專業發展和國際交流同發展,促進黨建工作和國際化辦學工作深度融合,譜寫黨建思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開展多形式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著力提升國外合作院校水平及聯合培養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提高學校國際競爭力,打造國際化特色亮點,助力學?!半p一流”建設;積極推進國際科研合作,引進高水平外國專家,協助搭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助力學校博士點建設,近期已成功獲批成為國家留基委創新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單位;穩步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辦好已有的中英工程管理專業的基礎上,積極籌備申報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開拓思路,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創新開拓中文+特色課程項目,打造線上精品課程項目,搭建國際人文交流平臺,大力推廣漢語傳播。
馬克思主義學院聚焦學科建設,通過組織召開學科建設座談會等,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研究出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方案》,目前已完成初稿;在開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原創性研究、時代和實踐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研究等基礎上,融合江西、學校、馬院的特色與資源優勢,不斷凝練研究方向,靶向“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歷史價值及時代意義研究;整合學科平臺,著力建設校級“紅色文化實踐育人中心”“鐵路文化研究中心”,重點發展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女性研究中心”;建設科研團隊,明確學科歸屬和研究方向,實行學科帶頭人制和首席專家制,組建若干個創新研究團隊。
天佑學院將進一步發揮本科教育改革平臺作用,以紅色基因鑄魂,紅色傳統固本,紅色文化聚力,紅色精神育人,制定學院紅色班級建設方案,以創建紅色班級為抓手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以紅為底色,鐵為特質的育人氛圍。持續修訂和優化拔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1.5+2.5”兩段學制,不斷理順大類培養教學運行機制;加強特色課程建設,組織學緣結構交叉的十余支特色課程教學團隊,舉辦“課說新語”沙龍,探索“以思政課為引領、以專業課為主體、以特色課為拓展、以第二課堂為補充”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圍繞課堂教學需求積極打造學生社區第二課堂,在社區設立“天佑講會”交流平臺,舉辦“啟智講會”“啟明講會”“啟德講會”等不同系列講座沙龍,帶動師生之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交流,促進通專融合、學科交叉融合、課內課外融合、技術與非技術因素融合“四個融合”培養橫向交融、縱向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