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力量源泉。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的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成立于2006年3月,深植紅色基因,賡續家國血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以美筑基:助力鄉村文化場域建設
鄉村文化場域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支柱,是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學院通過深入研究鄉村文化特色,運用美術的多元視角和表現手法,將鄉村的自然風光、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等元素融入藝術創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觀,帶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例如,學院助力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峪口國際藝術小鎮建設,以傳統手工造紙為媒介,按照“鄉村+藝術”的設計理念將佳縣厚重的人文歷史與悠久的手工造紙文化相結合,把廢棄的造紙廠房和老舊窯洞重新規劃設計成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村”,建成了窯洞展覽館、渡渡美術館、國際雕塑園等一批文化場館,體現了陜北特色與現代時尚、自然環境與藝術的充分融合,并與食、宿、游、購、娛等商業業態配套布局,形成了“文化+藝術+教育+產業”一體的旅游產業,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發揮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引流效應,成為佳縣鄉村旅游的“網紅”景點。
以美強技:助力村民從業技能提升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提升村民的從業技能是重要的一環。學院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定期組織師生前往鄉村開展美術教育和培訓活動,將專業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傳授給村民,培養了一批市場觸覺敏銳、藝術思維活躍、制作技術熟練的“土藝人”,擴大了村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通過培訓和指導,村民將傳統精華和時代需求結合起來,在繼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美術理念,創作出許多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工藝品,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譬如,村民將柔軟光滑的夏布用于制作時裝、手提袋、椅墊、手巾等時尚用品,增加了銷售額;陶瓷工匠大膽將各種傳統陶瓷燒制技藝組合交融,豐富了產品的種類;竹編工匠將現代設計理念融入竹編產品造型設計,制作出形態各異、新穎清雅的藝術品,讓傳統工藝創造性地融入了當代生活。
以美鑄魂:助力鄉村文化認同
增強鄉村文化認同是提升內驅力的關鍵所在。學院教師通過美術創作和展示,深入挖掘和傳承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將鄉村公共空間物質環境建設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和新時代群眾的審美品位充分地融合起來,在公共空間內植入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術作品,提升村民的凝聚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譬如,把鄉村竹編非遺技藝、纖維藝術與燈光技術融入裝置,呈現地方特有的風土人情;把廢舊的鄉村民居改造成充滿藝術想象和美感的書屋、咖啡館、茶館、展廳等;賦予該地的自然材料鮮艷的色彩,將它們安置于自然之中,讓村民更好地理解和體驗自然與人、生命與文明的關聯;利用紅色VR劇本秀,傳承紅色基因,實現情感上的共鳴。這些作品充分發揮了美術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成為鄉村文化振興中亮麗的藝術風景。
以美興業:助力鄉村文旅產業發展
文旅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學院通過美術創作和展示,將鄉村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出具有特色的鄉村文旅品牌。通過設計富有創意的旅游文化產品與宣傳材料加強推廣和宣傳,吸引更多游客體驗旅游文化,不僅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也提高了鄉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譬如,運用傳統技藝融合現代審美形式讓陶瓷產品重新走進群眾現實生活,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在鄉村文旅產業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以白蓮文化產業為特色的鄉村,創作立意深邃、造型簡潔的以蓮花為元素的旅游文化產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氣息,拉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利用AR、VR等技術,以“沉浸式”設計理念實現游客對鄉村文旅產品的360度體驗;創建VR傳習館,讓游客了解夏布傳統織造技藝、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等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界面設計,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推廣文旅產品。
以美術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須循序漸進,統籌協調,把時代需求、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實際結合起來,以美化人、以美興村,構建鄉村文化自信,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未來,學院將繼續以美術為媒介,發揮專業優勢,通過美術創作和展示、教育培訓、文旅產業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多種方式,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6/17/content_64067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