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圖書館館長、孔目湖書院院長石初軍(中)講授《論語》 陳新銳攝
創辦江西高校首個人文講壇孔目湖講壇,開設全校國學公選課,創辦國學書會明德書會,創建學生國學社團明德社,建成傳統文化學習型書院孔目湖書院……自2003年以來,華東交通大學作為一所理工科高校,廣開人文新風,持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心靈。歷經20年的探索實踐和7年的檢驗洗禮,終于取得豐碩成果。該校“理工科高校傳統文化‘一體、二貫、三系、四融’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獲2022年江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在2023年底省政府公布的《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2022年江西省教學成果獎授獎的決定》中,華東交通大學共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特等獎獲獎數排名全省高校第一,取得歷史性突破。
理工學科與人文學科當相輔相成,傳統與現代該一脈相承。但事實上,理工科高校因為歷史原因,存在理工學科與人文學科分離或偏勝、傳統與現代阻隔或背離的現象。如何解決理工科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傳統文化內涵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貫通不強”“傳統文化實踐與理論、行與知的合力不強”“傳統文化課程與其他育人體系的交叉融合不強”等問題?華東交通大學給出了答案:通過傳統文化學習型書院實體——孔目湖書院,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以傳承體系、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為集成,把傳統文化課程融入黨建、團建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MBA和EMBA教育、中小學教育等方面,促進傳統文化課程應用的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主義精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相貫通,實現傳統文化內涵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他每天反躬自省。何謂反省?就是對準自身找問題,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反省有三個關鍵點,也是參照點,就是‘忠、信、習’,對別人交辦的事有沒有認認真真、盡心盡力?對朋友有沒有真誠對待、言而有信?對師長教誨有沒有記在心里、養成習慣?做人最怕虛偽,最怕不忠,最怕做表面文章,做人就要踏踏實實……”在孔目湖書院,該校圖書館館長、孔目湖書院院長石初軍為師生們講授《論語·學而篇》。
“儒家有一套完備的修身體系,也叫‘內圣’之道,通過自省、自訟達到自新,這與我們黨提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非常契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黨的自我革命精神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優良傳統……”課堂上,石初軍侃侃而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讓師生耳目一新。“聽了石老師的課,我才知道‘自我革命’是這樣來的,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該校機電學院2020級車輛工程專業學生徐和輝說,《論語》就像百寶箱,每一次聽都有新感受。
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必須與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相結合。石初軍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揀擇、激活、創新與點睛,尤其是點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馬克思主義相契相和、互補互促的部分。“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30多個契合點、互補點的學理研究,并且還在繼續探尋。”
傳承體系、課程體系、實踐體系集成用力,把傳承與創新、教與學、知與行結合起來
晨曦初露,天色微明,空氣里還帶著朝露的清新。作為南區晨讀帶讀人,該校材料學院2021級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學生劉鍾坤提前到達國旗下的空地,準備開始一天的晨讀活動。他站在國旗下,微笑迎接前來的每一位同學。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寒冬酷暑,明德社社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讀書聲總在清晨6時30分準時響起,16年不曾間斷。
“晨讀培養靜氣,讓我能夠靜下心來專注眼前,腳踏實地地完成每一件事情。”劉鍾坤說,堅持晨讀讓他看到自己蛻變的過程,通過和大家一起放聲朗讀,他變得更加自信陽光、積極外向。
晨讀過后,便是晨練時間。作為晨練的負責人,該校土木建筑學院2022級道路工程專業學生楊毅慶帶領大家練習太極拳的基本招式。太極拳動作緩慢而流暢,同學們跟著他的步伐,一招一式都力求做到行隨意動、意領氣走,太極拳的韻味也在他們的動作中慢慢體現。
“太極拳是一種理念與態度,教會我們以柔克剛,在平和的動作中尋求內在的力量,還讓我養成了早睡早起、熱愛運動的好習慣。”
“請大家端身正意,舉起書本,‘忠孝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行敬書禮是每周書會前的固定儀式。書本文字豎向排布,軟筆書法的小楷邊標注著讀法,順序從右往左。每周五,孔目湖書院奉元堂內座無虛席,每周書會,以文會友,吟唱誦讀,討論經典,不僅有大量本校學子參與,還吸引了很多校外人士前來學習。劉金泉就是每周書會的常客,他經常帶著8歲兒子來聽書會,“希望小孩從小接受書會熏陶,能夠博學明辨、慎思篤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視傳承,傳承意味著積淀。國子監誦讀、鄧散木書法、陳氏太極等都是傳承體系的一部分。師從當代經學宗師愛新覺羅·毓鋆一脈,團隊自儒家《四書》元典入手,以立其基;進而上達《五經》,以窮其奧;旁及諸子百家,以宏規模。
傳承體系是源頭,課程體系是載體,落腳在實踐體系,最終達到知行合一。每日晨讀、每日晨練、每周書會、定期演禮、志愿服務……力求讓學生在做事中體悟做人、在堅持中體驗人生、在小我中實現大我、在奮斗中收獲幸福。
與黨建、團建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MBA和EMBA教育、中小學教育相融合,促進傳統文化課程融合發展
“我們致力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就必須要與其他教育方面相融合。”為此,學校“理工科高校傳統文化‘一體、二貫、三系、四融’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項目負責人、教務處處長、孔目湖書院名譽院長徐玉萍,帶領團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融于黨建、團建工作,為其增加文化的載體性支撐、文明的源頭性滋潤、歷史的豐厚性滋養,從而增強啟發性、趣味性與浸潤性;融于心理健康教育,創建《中國式心理學》,為其提供中國元素、中國價值,形成中國式心理健康教育;融于MBA與MPA教育,開發《東方管理智慧》課程,使其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融于中小學教育,為青少年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課程體系,讓每一位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年的入學教育中,石初軍都會為新生講授一堂傳統文化教育課。孔目湖書院還將傳統文化教育單獨劃分出來,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學生紛紛表示,通過學習學會了寬容理解別人,學會了樂觀面對生活,培養了一顆反省的心和誠心。
團隊建設的一批精品傳統文化課程,廣受歡迎。《國學經典導讀》等2門課被列入省高校課程育人共享計劃;《中國古代文學》等3門課被列入省一流本科課程;《論語珠璣》被列入中國大學MOOC線上課程,并在“學習強國”慕課主頻道上線;《漢字與文化》在智慧樹平臺入選TOP100,被75所高校用為學分課。
在“一體、二貫、三系、四融”的教育體系下,學生的人文素養日益提升,在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等省級以上賽事獲獎100余項,在武術書畫等賽事獲獎50余項,涌現張海龍、陳珂、周步偉等一批學生文化達人,形成孔目湖講壇、孔目湖書院、明德社等一批校園傳統文化特色品牌。文理兼通的素養助力學生就業,明德社畢業生考研錄取率極高,學校就業去向落實率居全省高校前列;傳統文化助推校園和諧,學校連續20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單位。
團隊教學成果也得到同行認可,被中國礦業大學等18所高校采用;參與江西師范大學等開展的國培計劃,協助中國礦業大學創辦廣石書院、江西服裝學院創辦孔子學苑、南昌交通學院創辦墨軒湖書院;孔目湖書院是中國孔子基金會第2133號孔子學堂,在全國中小學建立傳承教育基地13個,舉辦18期中小學國學師資班,累計參訓人數達2000余人。
華東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柳和生說:“堅持‘兩個結合’,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賡續中華文脈,探索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新模式,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刻不容緩的任務。”華東交通大學“理工科高校傳統文化‘一體、二貫、三系、四融’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經過多年的打磨和積淀,已建立成熟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體系,且日臻完善。該成果覆蓋領域廣,在江西處于領先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教育教學思想和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具有創新性和鮮明特色,對全國高校以及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4-03/09/content_144397_451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