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交通學院交通運輸研究所可鈺、石俊剛博士分別在國際交通運輸領域TOP學術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和《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發表2篇高影響因子的高水平論文。
可鈺博士的論文《Synchronizing train, aircraft, shuttle, and passenger flows in intermodal timetabling: A time-space network-based formulation and a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using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發表在交通運輸TOP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IF: 8.3,vol 159)。該論文研究了面向空鐵聯運的時刻表協同優化方法,提出多商品流整數規劃模型,有效融合高鐵、航空、擺渡車以及客流四種時空網絡。采用拉格朗日松弛法將問題進行了有效分解,并基于交替乘子法(ADMM)進行高效求解,能夠為綜合立體交通網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高鐵、航空、擺渡車以及客流的時空網絡
石俊剛博士的論文《Safety-oriented train timetabling and stop planning with time-varying and elastic demand on overcrowded commuter metro lines》發表在交通運輸TOP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IF: 10.6,vol 175)。為了均衡市郊地鐵線路在高峰通勤線路的極端擁堵,該論文從運輸安全角度出發,構建了地鐵列車停站方案和時刻表協同優化模型及算法,通過設置少量且有效的列車跳停,為擁擠車站分配必要的列車容量,很好地均衡了上下游車站的客流聚集。該研究成果被多個知名學術公眾號轉載,能夠為市郊地鐵線路的行車組織和客流擁堵治理提供重要參考。

高效的跳停有效緩解下游車站擁堵
近年來,交通學院緊緊圍繞“交通特色、軌道核心”辦學定位,聚焦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向,構建“三駕并驅”(系、所、支部“三駕馬車”協同發力、并駕齊驅)運行機制,通過支部引領、系所發力,有效凝聚了學院教師的科研方向,激活了基層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