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近日,天佑學院聚焦課程思政建設,舉辦“課說新語”沙龍,組織我校教師與清華大學資深教師共同探討課程思政建設經(jīng)驗。來自各學院的60余名教師和學生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在公共課、通識課、專業(yè)課中掘課程思政“契合點”,推進學校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深度融合。


“課說新語”沙龍現(xiàn)場。
沙龍邀請了清華大學傳播學院教師李希光和人文學院教師戚學民分別作主題分享。李希光展示了“大篷車課堂”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他強調課程思政應是潛移默化滋養(yǎng)學生,要學會講好中國故事,堅定學生理想信念,要注重愛國主義情懷和好奇心兩方面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知史愛國。戚學民結合人文研討類課程思政的思考與實踐,強調要注重鍛煉學生思維邏輯,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增進學生對世界和當下的了解;注重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重點考察學生提問能力。
沙龍中,天佑學院教學團隊代表分別作主題分享。我校圖書館館長、孔目湖書院院長石初軍以《“兩個結合”下的<人文經(jīng)典與文化傳承>課程思政》為主題,介紹了“兩個結合”中的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同時提出“兩個結合”的原則與方法。經(jīng)管學院教師萬金分享了《管理的科學與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經(jīng)驗,提出要通過優(yōu)化思政教學案例,提升思政融合性與綜合性;科學設置指標,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性與深度;加強頂層設計,增強與其他課程的配合;將創(chuàng)新思維和審辯式思維培養(yǎng)融入課程,提升學生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
“學院的特色課程能夠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和問題意識,引導我們以更加開闊的視角和包容度去探索不同領域;同時,不同教學單位的任課教師與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一起交流,帶來更多的思維碰撞,也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021級天佑學子王健鑌說。
教務處、天佑學院負責人,相關學院分管教學工作領導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