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在全校上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華東交通大學2022級新生開學典禮,滿懷憧憬、期待、喜悅地迎來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在此,我代表學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進賢教學點分會場和因疫情暫緩返校的同學,今天在線上觀禮,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他們的親切問候!
剛步入會場,看到你們臉上洋溢的青春活力,讓我不禁想起30多年前我的大學時光。我本碩博都就讀于浙江大學,在浙大,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名剛入學的新生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也就是著名的“竺可楨之問”:“到浙大來做什么?將來畢業后做什么樣的人?”禮敬傳承,明德又新。今天,作為你們的校長和過來人,我也拋出幾個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經歷,與諸位共勉。
第一,上大學為什么
弄清楚為了什么,才能更好地出發。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最濃烈的內在底色,中國文人士子從古至今一直以擔當家國天下為己任,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有“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壯志難平,有“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蕩氣回腸,有“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慷慨悲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志青年腳下的道路從來都不在個人層面,而是一條與“無窮遠方,無數人們”有關的求索之路。
求索當胸懷國運。中國是一個歷經苦難與輝煌的國家,也是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的國家。這活躍躍的創造源于我們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我們的校友譚順輝學長,在中國盾構機技術長期滯后于西方國家的困境下,先后帶領團隊研發了“世界最大斷面矩形盾構”“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國內自主設計制造的最大直徑的泥水平衡盾構”等設備,僅用不到十年的時間,打破了“洋盾構”一家獨大的格局,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成為了“中國裝備走出去”的佼佼者。同學們,希望大家走出孤芳自賞的小我,融入時代的洪流,懷“國之大者”、解“國之大難”、擔“國之重任”,將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緊密相連,上下求索、創新創造,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求索當心系鄉土。網絡上有段很火的話,“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家鄉一直都是在每個人心中最愜意溫柔的存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鄉情仿佛逐漸淡去,甚至變成了同命運抗爭的腳本。這份看似平常的鄉情,恰是賦予了我們無私且寬厚的力量:汪曾祺散文的張馳度起于他對家鄉的向往,莫言小說的穿透力始于他對鄉土的熱戀,老舍戲劇的代入感源于他對最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思考……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校友程桔學姐把夢想扎根鄉村,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中最年輕的女村支書;我校教師黃大維從大山走出來,飲水思源不忘本,省吃儉用,幫助家鄉貧困學子求學圓夢。同學們,希望大家滿懷“天下之大,黎元為先”的敬意,感受平凡生活中磨礪的奪目光彩,汲取家鄉熱土中溫潤的精神力量,不墜青云志,不負赤子心,不忘來時路。
第二,來華交做什么
弄清楚要做什么,才能不斷前行。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但為學求知是主業。大家可能會想,我剛剛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考試,學習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我想說的是,大學學習不同于中學時代灌輸型、陪伴型和被動型的方式,大家面對的是一條需要自省鞭策、自助汲取和自我探索的求知之路。
求知要以勤為楫。大學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很多同學會把它理解成“自由”。但自由不是散漫,只有自律才能真正的自由。今年的新生中有一位“學長”,他已經有過一段“大學”經歷,卻因沉迷游戲、晝夜顛倒,最終自暴自棄、選擇了退學;但是他經過二戰高考,重新來到華交,設立了新的奮斗目標,我為他“從頭再來”的勇氣點贊!暑假,有一個詞“小鎮做題家”上了熱搜,勾起了不少人在長夜里孤燈清影、懸梁刺股的回憶。但比起“做題家”,我更愿意稱之為“逐夢家”。同學們,華交校園是勤奮者的樂園,希望大家能夠像已故的楊耀乾教授一樣,即使年過古稀,依然躬耕于科研一線,親自掛帥,成立了學校首個研究室;像劉二根教授一樣,兩尺教鞭、三尺講臺、十尺黑板,三十年如一日,只為做好教書育人這一件事;像剛剛發言的博士生代表劉志剛一樣,矢志創新、追求卓越,成為全省博士研究生十佳實踐之星。我相信,只要以勤為楫、自強不息,我們就永遠是奔跑在逐夢路上的少年。
求知要與樂為伴。學飛的小鳥看過一次翅膀的揮舞,卻要以千萬次的扇動來學會飛翔。求知之路是孤獨、痛苦的過程,要忍得住“天地一沙鷗”的寂寞,耐得住“獨釣寒江雪”的獨處,拾得起“縹緲孤鴻影”的孤勇,只有學會自我調節、自我點亮甚至是自我取悅,才會發現這片“天地”還有“飛鳥與魚”,這份“孤寂”恰是難能可貴,這趟“征途”總有點點星光。求知之路也是不斷探索、總結的過程,只會拍打翅膀是飛不上藍天的,還要學會感受氣流、明辨風向。今年“挑戰杯”國賽上,人文學院郭雅欣同學與團隊圍繞“川藏鐵路的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探索“交通+知識產權”交叉融合,勇奪特等獎,全國排名第9,創江西省歷史上最好成績,這些都不是能從課本上直接學到的。同學們,比起考試分數的高低,我更看重大家自我摸索的習慣;比起“蝸居”在教材里,我更愿意大家勇敢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起按圖索驥,我更期待大家走出自己的道路。當有一天,大家仰望星空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片星空是自己點亮的,我想,這就是學習最大的快樂。
第三,畢業后干什么
弄清楚將干什么,才能無懼遠方。大家剛剛入學,現在就談畢業后干什么,好像顯得為之過早。的確,每個人的未來都有無限可能,但我希望大家如同哲學家西塞羅所說的一樣:“對于事業的理想和抱負,都是從‘真’開始、‘善’為歷程、‘美’為最終目標”。未來,不管選擇什么,都要不斷完善自身,永遠走在成就自我的求己之路上。
求己須承續精神。選擇了華交,就要了解華交歷史。華交出生于鐵路、根植于鐵路、成就于鐵路,50多年來,始終與交通事業、鐵路行業共生共榮,祖國每一公里鐵路線上都有一名華交人:有研發出我國最快時速磁浮列車的校友周清和;有被譽為12306系統最強大腦的校友單杏花;也有很多像劉欣原同學一樣,祖輩四代都選擇服務交通事業;這是華交人獨有的情懷和傳承。同學們,畢業后,在座的很大一部分人將投身于祖國的交通事業,也會有一部分人從事其他的行業,但我希望大家從華交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要有“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上得來”的特質,更要有“日新其德、止于至善”,不斷充實自我、超越自我的情懷。這是華交的精神,是值得你們銘記的傳承。
求己須健全身心。國慶當天,中國女籃在世界杯上斬獲亞軍,追平歷史最好成績。這場自我的突破,令國人淚目,見證榮耀的我們深感體育的魅力與風采。健康的體魄是奮斗的前提,為了鼓勵大家熱愛體育、重視運動,今年學生手冊進行了修訂,在以往學生體測須達75分才能評先評優的基礎上,增加了“體測成績較往年提高10分”也能評先評優的選擇條款,希望大家能夠自覺增強體質、鍛煉意志、熱愛勞動、創造價值,把身體健康轉化為內生的動力,順境中永不懈怠,逆境中永不妥協。青年也要完全人格,廣涉獵、勤修身,發展自身所長,拓展志外所趣。希望你們中的善琴者,多拉勤彈;善舞者,長袖飄逸;善書善畫者,傳承國粹;善吟善詩者,筆耕不輟,從人文化成中涵養寬廣博大的胸懷和獨立自由的人格。
同學們,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時代給予青年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遼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愿你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執青春之筆、答華交之問、擔時代之責、圓中國之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