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黨委在校黨委的領導下不斷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始終立足“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構建良好人才培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助力教職工成長、學生成才,堅定弘揚“火車頭”精神,以“黨建+”引領打造新時代的“新鐵軍”。
黨建+科研引領,提振干事創(chuàng)業(yè)精氣神
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推進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通過匯集“六個力量”(信仰的力量、理論的力量、組織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實踐的力量、制度的力量)的黨建工作體系建設,做好了聚人心工作,起到了政治引領、把握方向、凝聚思想、提振精神、推動改革的重要作用。

邀請專家開展國家社科項目申報講座
近年來,人文學院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謀劃,組織廣大教師精心準備、嚴謹論證,用足申報名額,提升申報質量,做細做實申報工作,促進學院項目申報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2022年,學院獲批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3項,立項總數創(chuàng)學院歷史新高。這是學院持續(xù)高度重視“黨建+科研”工作,不斷凝聚研究力量,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優(yōu)化人才引育的重要成果。
黨建工作引領科研業(yè)務發(fā)展,一方面在于凝聚人心。學院各科研隊伍的骨干大多是黨員,這些黨員同志在科研攻關中發(fā)揮了領頭羊的作用,既提振了團隊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氣神,也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在于資源合理配置。在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中,團隊作戰(zhàn)特點突出,通過組織統籌跨部門、跨領域的科研力量,建立協同機制,抓實團隊建設,凝聚攻關合力。
回顧近年來的科研工作,學院在2020年獲得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2021年獲得1項國家社科基金立項,2022年獲得3項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量上一直位列學校前茅。新成立不久的鐵路法治研究院緊扣學校“交通特色、軌道核心”的辦學定位,聚焦鐵路法規(guī)政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連續(xù)兩年獲批國家鐵路局資助經費最高的20萬元項目共3項。法學系多名年輕黨員博士,潛心科研、深耕細作,在國內頂級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多篇高水平論文,成為“火車頭”的重要成員。
黨建+引育并舉,打造人才發(fā)展新高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也是一個學院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學院一直以積極的舉措發(fā)現人才,以開放的胸懷使用人才,以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努力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學院領導班子通過定期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人才座談會,制定了引進人才的工作意見、同時設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開展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不斷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三年來,學院圍繞激發(fā)活力創(chuàng)新人才政策體系,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服務人才發(fā)展的政策。

承辦江西省法學會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第二屆會員大會、第二屆理事會大會暨首屆贛江知識產權論壇
引才方面,不斷拓寬引才渠道。通過院領導親自招聘、大力開展宣講推介、海外校友推薦、境外訪學教師引薦等方式先后引進高層次人才10余人。通過加大校企合作,依托承辦世界VR產業(yè)大會平行論壇——“VR+知識產權保護主題論壇”、贛江知識產權論壇等高端會議持續(xù)加大引才力度。

校企合作加大人才交流
育才方面,不斷完善育才體系。學院在人才“引、育、用、留”各環(huán)節(jié)“唱主角”“擔主責”,使人才引得來、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學院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工作,選派優(yōu)秀教師赴海外訪學、選拔骨干教師去政府部門企業(yè)掛職鍛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企合作、加大兄弟院校交流學習力度……通過構建科學的人才培育、交流、成長體系,幫助學院教師更好更快成長。
黨建+制度完善,營造風清氣正好氛圍
完善的制度是聚才用才的基石,也是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新熱情的保障。學院黨委不斷完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圍繞人才績效日常考核難、專項考評不精準等問題,通過科學設計、多元評估,分類考評、研究出臺考核的具體辦法。先后出臺了《人文學院績效工資二次分配方案》《人文學院教師合格津貼、獎勵性津貼發(fā)放辦法》《人文學院科研項目申報獎懲通知》等文件,建立科學的人才考核、職稱評聘評價體系。
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對論文數量和級別不作硬性要求,差別化設置論文標準,注重考核專業(yè)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chuàng)新成果,增加技術創(chuàng)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決策咨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權重,將成果造成的社會影響力、取得的社會知名度等作為人才考核的重要內容。2022年配合學校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績效考核辦法制定了《人文學院高水平科研成果績效評價細則》,進一步對科研人員成果的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進行更為科學系統的考評。
探索實施多元評價機制,尊重不同崗位、不同層級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創(chuàng)新建立社會化評價機制。在教學評價方面,建立完善由學生、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四方評價教師機制,從師德師風、教書育人、愛崗敬業(yè)等多方面衡量評價。在科研評價方面,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成果、實踐成果三方評價教師機制,從論文、課題、領導批示、獲獎、校企合作、對外交流等多角度進行全面評價。
黨建+服務保障,助力研究成果穩(wěn)落地
完善的制度需要更加優(yōu)化的服務保駕護航。近年來,學院通過落實落細一系列服務科研的具體舉措,助力科研成果平穩(wěn)落地。資源管理方面,落實基礎條件保障,加強資源共享,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及效益,全力做好科研條件支持保障工作。人員管理方面,行政部門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師生提供“零距離、零時點”服務,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
建立科研項目申報服務體系。從課題的政策、選題、初稿到打磨、終稿、提交、評審,提供全方位一條龍服務。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講課的形式進行政策解讀和選題篩選,為科研人員提供準確無誤的信息支持。初稿和打磨本子階段,學院也會邀請有經驗的專家學者進行指導,確保有實力的項目打好基礎。提交和評審階段,學院會持續(xù)跟進,把握課題進展。近年來,學院在國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省社科、高校人文等重要項目上已經形成科學成熟的申報機制和獎懲機制,為科研人員的項目申報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營造溫馨人文氛圍。通過定期組織院內師生運動、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工會活動等方式,加強師生們的聯系溝通,協調解決師生們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切實提高師生們的獲得感、集體感、榮譽感。組織開展女神節(jié)活動、運動會、合唱比賽等活動,提升師生們的幸福感。
下一步,學院黨委將持續(xù)貫徹落實學校第六次黨代會精神,堅持黨建工作與業(yè)務工作同謀劃、共發(fā)展,繼續(xù)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引育制度,提升行政服務水平,動員和整合全院力量打造與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共進、與行業(yè)企業(yè)發(fā)展共贏的科研型學院,以優(yōu)異的成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