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博導葉舒憲研究員做客第121期孔目湖講壇,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題為“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尋根思潮”精彩講座。葉教授旁征博引、詳盡地講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尋根思潮。整場講座氣氛熱烈,掌聲、笑聲不斷,同學們都沉浸在歷史文化的浩瀚宇宙中。

葉教授首先闡述文化尋根的歷史背景。他說,文化尋根是人類對二十世紀現代性的反思、批判和質疑,進而形成新的啟蒙運動。其實,文化尋根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從屈原《離騷》的“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到現代歌曲中“綠葉對根的情意”,這都體現了人類對自己文化根脈的眷戀。一萬年前我們祖先水稻的種植,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發展把人的生存方式和特定的土地聯系起來,農業民族對根的眷戀自然反映在文化、文學當中。
葉教授說,文化斷根與尋根首先體現在反思進化論與直線進步歷史觀。工業革命前的農業社會,人們注重的是回返循環,周期性的社會發展規律,經歷工業革命后,特別是二十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將人類之前建構的體系撕碎,在一個以“理性之邦”著稱的德國發生最不理性的殺人事件,使得敏感的文學家對啟蒙運動以來的思想產生懷疑,現代的文化學家把當今的文明比做“社會恐龍”。而考古發現生物的復雜性遠比達爾文所說的由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要微妙得多,葉教授列舉了一些珍貴的考古圖片資料得出結論,“強大的不一定是可持續的”。
近三百年來,人類做了什么?葉教授說,作為后現代啟蒙的文化尋根,不僅僅是文學藝術家的筆墨之談,更是人類面對改造世界困境的探索。一歷史學家曾說,二十世紀,“人類重新回到新野蠻時代”。這遠比文明以前的野蠻時代更可怕,現在依靠技術的強大,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但這也可能毀滅人類自身,小國的核武器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 葉教授說,新時代的文化斷根是對二十世紀文化史的總體回顧與反思。
作為西方文化尋根思潮的文學代表,葉教授舉三大暢銷小說為例,并指出小說背后的文化政治。一是卡斯塔尼達的《寂靜的知識——巫師與人類學家的對話》,書的背后反映了西方文化尋根思潮的普及程度。葉教授說,歷史永遠是戰勝者書寫的,殖民者的霸權將殖民地原始文化壓制,但一些仍存活到現在的文化總結了人類千百年來的生活經驗,每一種文化都有他的精髓,不能以表面的物質文明來衡量,書中發現印地安人巫醫藥背后的奇跡遠高于現代醫學文明。二是《哈利·波特》,葉教授認為,在全球媒體共同刮起的《哈利·波特》旋風背后,其實還有積蓄已久的文化思想風潮在起作用。《哈利·波特》把魔法時代與現代商業社會相對照,作品背后體現了人類對文化的尋根,三百年來的工業化成為一個寓言。三是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直指基督教,解構西方基督教歷史觀。
提到我國的文化尋根,葉教授說,二十世紀我國經歷了兩次文化斷根,他尤其提到,在我國多數城市中,高聳林立的現代高樓大廈把遺留至今的古建筑當成盆景,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從賈平凹的《懷念狼》到現在暢銷的《狼圖騰》,反映了中國文化尋根與可持續生存?!独菆D騰》展現了生態背后的悲哀。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漠面積占到200多萬平方公里,環境危機引發的一系列環境問題指引我們應建立節約型社會。而從熊龍之迷到熊的圖騰,古時人們將熊長時間不吃不喝當成可持續生存的典范,這也為我們建立可持續生存敲響了警鐘。
葉教授總結說,世界范圍的文化尋根問題雖有點沉重,但問題當前,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

(攝影記者:林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