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俠,我們大多會想到武俠小說中的飛檐走壁和行俠仗義,但我國古代的俠并不是如文人想象中的武林中人或江湖好漢。10月24日,南京大學歷史系顏世安教授做客第135期孔目湖講壇,為同學們講述別樣的我國古代的狹士:急人之難、奮不顧身、不揚其名。

顏教授首先以武俠小說中的俠作為切入點,談及我國古代的社會特征。中國自古以來,皇權過大。官府勢力控制整個社會,人們受官府惡勢力欺壓,無處申訴,久而久之在民間形成兩種幻想,一是清官幻想(聯在一起還有好皇帝幻想),一是俠客幻想。現代武俠小說中的俠就是源于這樣的幻想,希望有武功高強的俠客匡扶正義。實際上武俠小說所寫的那種俠,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的。但中國古代確實產生過俠,那是戰國到西漢時期因為社會大轉型,民間勢力活躍。士、商、俠就是幾種民間精英的代表。秦王朝統一,全面鎮壓民間精英,但秦的統治短暫,到漢初這幾種民間勢力仍然活躍。漢武帝時強化官府對社會的大一統控制,民間商業受重創,游士失去活動空間,只剩下與官府合作的儒,游俠則幾乎全被消滅。從此以后俠就在歷史上消失了,雖然崇尚俠義的觀念還在流傳。
戰國西漢時候的俠人數不少,風格也各不一樣,講座中顏世安主要介紹三個俠的群體:墨俠、戰國游俠和西漢游俠。最有俠義精神的是戰國初期出現的“墨俠”。“墨俠”產生于墨家集團。墨家代表平民的利益,他們強烈地同情弱勢階層,希望救民于水火之中,到處奔走游說君王,勸他們節儉,尤其是勸他們不要發動攻打別國的戰爭,勸說無效,他們就組織成武裝集團幫助弱國抵抗。墨俠生活艱苦,舍生取義,遠沒有后來武俠小說中大俠那么瀟灑神氣,但他們體現了中國俠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幫助弱者,匡扶正義,敢于對抗強大的惡勢力,不惜犧牲自己。
戰國時期的另一批游俠沒有墨家那樣強烈的道義擔當,但他們不畏權勢,不奔走官府,追求個人的名聲氣節,愿意為禮尊他們的“知己者”赴湯蹈火。他們沒有墨俠那樣的理想主義,但有類似墨俠的英雄主義。這批人有許多是大刺客,韓非稱這些人憑借“私劍”在社會上獲得地位,意思是有武功不為官府服務。這些人中也有人不是刺客,傳說中的北國騷、實有其人的侯生、田光、荊柯等人是他們的代表。這些人能有勇氣以非常之舉救人于危難,藐視強大國家勢力,置個人生死于不顧,同樣有俠義精神。
西漢時的游俠就是以司馬遷《游俠列傳》所記人物為代表的那些人。如朱家、劇孟、郭解等人。這些人又有新的特點,他們自己生活清苦,樂于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這一點與戰國大俠有一致之處,與戰國不同的是,他們似乎漸漸成為在社會上極具影響力的地方領袖,在地方排解紛亂,他們的名聲連官府中的將軍貴戚都很仰慕,似乎是向一種獨立于官府的地方勢力發展。結果在武帝時受到全面鎮壓,大部分被殺掉和遷徙流亡。從此以后“俠”作為一種社會人物在歷史上銷聲匿跡。只留下人們觀念中對俠的向往和期待。
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顏教授引經據典,用幽默的語言給大家解析了中國古代的俠之真義,在最后的互動環節,他詳細地回答了學生的提問,使現場氣氛再度升溫。

攝影記者: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