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藝術呈現出多元并存、百家爭鳴的局面,體制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三足鼎立,而大眾文化以其特有的大眾化的價值取向與行為藝術引領著中國現代藝術的潮流。在中國當代藝術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是什么推動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變革?在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代大眾藝術之間我們又該如何權衡取舍?
11月8日晚7點30分,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教授做客第138期“孔目湖講壇”,給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視覺百年,中國現代美術巡禮”的精彩講座。在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黃教授以他對藝術、人生的深刻理解深入淺出地剖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及其社會背景,讓我校師生得到了一次視覺上的強烈震撼和心靈上的洗禮。
講座伊始,黃教授由俄羅斯彼得堡人對傳統藝術的尊重與推崇引入正題,他認為藝術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變化和社會變革的風云。在二戰時期,俄羅斯遭到德國納粹政權的侵占,在瀕臨滅絕之時,是藝術和文化給了他們精神力量,讓他們獲得了重生。
二十世紀是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的世紀,百年來的視覺圖象轉換,折射出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革風云。五四至抗戰前期的藝術,可以用“革故鼎新”四個字加以概括,表現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以梁啟超和陳獨秀為其代表人物,提出了“美術革命”的口號,引發了新美術運動。
抗戰爆發,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藝術的流派之爭被凍結了,現實呼吁藝術必須成為抗日救亡、鼓舞民眾、團結民眾、打擊敵人的武器。而這一時期偉大的藝術家徐悲鴻的《受傷之獅》就深刻地表達了抗日救亡的雄心。
新中國誕生之后,新的政權帶給中國人民新的希望和信念,中國歷史帶領著中國藝術步入一個新的紀元。這一歷史階段,人們有著統一的思想,統一的信念,但是信仰過分單純同樣可怕,個人崇拜與盲目自大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發。
“文革”藝術將“政治性”藝術在形式與美學精神上徹底完善化了,整個中國社會滿是純凈的宗教般的情調,人性嚴重缺失,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已經成為失去人性的政治符號。“文革”結束之后人性的重新建立,精神家園的建設成為新時期的藝術傾向,以《父親》和《春風里的蘇醒》為代表。
對于當今社會愈炒愈熱的行為藝術,以及以“超級女生”為典型代表的大眾文化,黃教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淺薄不應當成為前衛藝術與先鋒藝術的代名詞。大眾藝術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不應當成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加不應當成為現在大多數的藝術作品展的主角。
講座最后,黃教授指出,最高的藝術是人生的藝術化,藝術人生的建立需要在平實中追求卓越,需要具備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以及曠達超然的胸懷。

攝影記者:林重先 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