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他用平實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幅絕美的畫卷,讓人陶醉。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將徐志摩與沈從文、聞一多、卞之琳等歸于“新月派”。那么何為“新月派”?“新月派”的詩人們具備怎樣的創作風格?身為“新月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沈從文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和情感經歷呢?
11月7日晚七點,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昌勇做客第137期“孔目湖講壇”,給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浪漫的一代:新月派詩人群追蹤”的精彩講座。講座中,黃教授介紹了“新月派”的由來、成員及其他們的命運,并重點介紹了徐志摩和沈從文的人生及情感經歷。整場講座高潮迭起、掌聲不斷,黃教授嚴肅中帶著幽默,跟隨著他精彩的講演,在場觀眾一步步走進了當年的浪漫詩潮里。
在上世紀20年代,徐志摩主辦了一個“新月社俱樂部”,他非常崇拜泰戈爾,泰戈爾有一部名為《新月集》的詩集,“新月”二字由此而來。新月派主要是北大、清華留學歐美的學生為主體的涵有政治、文藝、思想、學術的一個綜合性文化流派。胡適是其靈魂人物。《新月詩選》收集了新月詩派18家80首詩歌,黃教授簡單的介紹了其中的13位“新月詩人”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及其命運。
胡適在評價徐志摩時說: “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這是對徐志摩的一生及其信仰的全面而客觀的評價。黃教授認為徐志摩的詩可以用“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加以概括,他的詩歌運用的都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語言,但卻塑造出了唯美的詩化意境,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把這種創作風格推向了極至。
在徐志摩的情感與婚姻生活之中有三個女人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一個是他的結發妻子張幼儀,一個是他在留學英國時結識的紅粉知己林徽因,另一個就是他后來的妻子陸小曼。與張幼儀結婚完全是出于傳統意義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之上的,留英回國后他們之間的婚姻關系便徹底破滅了。而關于林徽因為什么選擇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人們有著不同的推測。黃教授認為,林徽因對待婚姻更為理性,而徐志摩卻是一個完全的理想主義者。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則間接的導致了徐志摩的英年早逝。
徐志摩去世之后,人們發現他的隨身物品中有一個小箱子,里面有他在英國留學時寫的幾本英文日記,其中記載了他與林徽因交往中的一些事情,還有陸小曼寫的兩本日記。在徐志摩死后這些日記的內容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現在有一些已經回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后人的手中,有一部分已經公之于眾,但是絕大部分現在還不知遺落何方。1932年春,徐志摩被安葬在硤石東山萬石窩。
很多人知道沈從文是一個小說家,但是卻不知道他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詩人,只是因為他的小說過于優秀,所以才導致了他的詩歌不為人們所熟知。沈從文是由于得到郁達夫的賞識而成為文學界的知名作家。他出生比較貧寒,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在“新月派”的成員構成當中屬于一個特例,他的這種出生背景決定了他的寫作風格和思維習慣以及性格特質,也最終決定了他的命運。
1949年9月沈從文發表了長詩《從貝多芬樂曲中所得》,以此為轉折,而后近四十年里,他轉向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工作。
講座中,同學們就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向黃教授提問,黃教授給予了詳盡的回答。

攝影記者: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