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使得中華民族必須具備創新的意識及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世界各國都將創新型國家的建立作為一項重要國策的時候,面對著中國社會創新型人才缺乏,創新意識淡漠這一現象,我們該如何提高我們整個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呢?

11月18日晚七點,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趙剛博士做客第140期“孔目湖講壇”,給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地緣科技學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精彩講座。趙博士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他眼中的“地緣科學”與“創新型國家”,使同學們對這一高度術語化的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 地緣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國提出的,而后發展成為“地緣政治學”。美國學者基于國家競爭力與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提出了“地緣經濟學”這一概念,現如今科學技術在提高國家競爭力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經越來越突出,因此趙博士率先提出了“地緣科技學”的概念。
趙教授認為科學是有國界的,因為科學家是有國籍的,而科學又是以科學家為載體的。因此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與國家地緣環境息息相關。我們只有選擇自主創新才能形成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的科學與技術,從而推動創新型國家的建立。
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為“創新型國家”,主要從這個國家的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研發的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發明專利在世界總發明中的地位,有多少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外技術的依存度等方面加以衡量。中國現在還沒有本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離這一標準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如汽車、計算機等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主要依賴于國外的相關技術支持。趙博士認為這一現狀的形成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太強調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科學技術的同步提高密切相關。
創新型國家的建立,需要形成一整套以企業創新為主體的國家創新型體系,需要發展以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研究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型體系,需要建成和完善連接企業與學者之間的中介服務機構。應當使軍用企業與民用企業相結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引進科學技術的同時還應當重點去消化和吸收。
趙博士認為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意識,加強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已是大勢所趨。我們應當轉變思路,立足于中國自己的創新,用新的理論、新的視覺去看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講座中趙博士對同學們所關心的問題一一做了解答,同時闡述了自己對于當今社會上有關創新型國家建立的相關個案的理解,講座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結束。

攝影記者: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