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國的古文明,我們都非常自豪,傳承了數千年的中國古文化,孕育了一個堅強不屈、燦爛輝煌的國度。但是當看見人們吃著西餐,喝著紅酒,穿著統一的休閑裝,而把傳統文化放在被遺忘的角落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五千多年優秀的民族文化該如何加以傳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根在哪里?作為當代大學生面對著這一社會現狀又該何去何從?
11月14日晚七點,著名書法家,有“徐州楷書一支筆”美譽的中國礦業大學教授縱曉林做客第139期“孔目湖講壇”,給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中國書畫與傳統人文精神”的精彩講座。縱教授雖已有63歲,但他依然堅持站了近兩個小時,激情洋溢地講述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對傳統人文精神的呼喚。

縱教授認為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我們民族的根之所在。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的抓經濟建設忽視人文教育,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將是浮躁的,是不會取得實質上的成功的。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唯一一個沒有間斷過的文明古國,但現在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正遭受著來自西方的近現代思潮的沖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要去掌握那些潮流的東西,但是傳統的文化不能丟棄。我們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但不等于復古;我們要有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但要在揚棄中進行。在對自身傳統文化進行改造的同時,認同差異與包容多元,要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國際間的交流。
談到中國繪畫,縱教授說自魏晉以來它已有1800多年的光輝歷程,以寫意為代表特征的中國畫以獨有的魅力成就了其在世界畫史上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縱教授認為藝術是用來揭示人的本質的一門學科,它能帶給人心靈上的愉悅和享受,而中國畫則是中國古代哲學與藝術的完美統一,給人以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震撼。
同樣,中國書法也淵遠流長,有著約6000年的歷史,其中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就是語言工具與藝術二位一體的統一。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中國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書法家,諸如王羲之、蘇東坡、黃庭堅等。書法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藝術之一,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興衰榮辱,與我國的歷史、政治密不可分。
講座中縱教授與在場聽眾雙向互動,詳細耐心地回答了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最后,縱教授為“孔目湖講壇”題字——“精神殿堂”。講座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結束。



攝影記者: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