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侄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回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11月27日晚,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劉蔭柏做客我校第142期“孔目湖講壇”,為我校師生帶來一場題為“西游人物考論”的精彩講座。劉教授旁征博引,幽默詼諧,整場講座氣氛熱烈,同學們掌聲、笑聲不斷。
漫漫西游路,重識四師徒。家喻戶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以唐僧師徒四人為人物中心,采用游歷型結構,展開了上自天界,下至冥府的非現實故事。小說還包容了中國古代宗教信仰中的各種神靈,以及眾多的妖魔鬼怪。劉教授分別就歷史現實中的師徒四人進行了考論,并融匯佛道兩家學說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詳細分析。
歷史上,玄奘原名陳輝,河南人,13歲出家,后遇高僧先后學習了小乘佛學和大乘佛學。在貞觀三年時,他帶著賞賜的富足的人、財、物,拿著通關印書,西行取經。劉教授笑言:“玄奘可謂是歷史上最闊氣的留學生了!”此外,玄奘在佛學史上、翻譯史上有重要地位。從唐至東漢,翻譯的梵文經典共計一千多卷,而玄奘在大雁塔期間就已譯有一千三百多卷佛經。作為精通三乘的印度最高佛家學者和辯者,在他重歸故土時,受到丞相親自出城相迎之大禮。
劉教授說,小說取自現實,唐僧也是以現實中的一位大師為原形的。但《西游記》既不是道教一派之言,也不是佛學的一家學說,佛學禪宗的觀點在小說中占較大比重。劉教授說,不全是佛也不全是道,這就是小說。《西游記》中的高僧是心誠志堅、勇猛精進的。作者描寫了唐僧作為普通人可親、可近的一面,他雖不能降妖,對徒弟的辛勞卻也十分感激。在取經過程中,唐僧的重要性關鍵在于他是取經隊伍不可替代的精神領袖,具有堅定的意志。
孫悟空,《西游記》中的靈魂人物,也是所有中國古代小說中最成功,最為人所熟知,最受人喜愛的藝術形象之一。1923年,胡適在《西游記考證》中提出孫悟空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那個神通廣大的神猴哈奴曼的中國翻版。魯迅提出反駁,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傳說禹治水時的淮河水怪,狀如猿猴)。兩派學說的領軍人物都是學界泰斗,故難分高下,劉教授個人同意魯迅的看法。
中國古代早期的神猴,有三大特點:不安分守紀、好色和水緣。劉教授說:“在《西游記》中十三回前,心猿意馬的弼馬瘟都是造反派。” 正如讀者熟悉的孫悟空,他能降妖伏魔,上天入地,也能變成蒼蠅,鉆進鐵扇公主的肚皮里。這個樂觀幽默,爭強好勝,機智勇敢的孫悟空,比《取經詩話》中有個猴子變的白衣秀士生動得多。
在作品中,與孫悟空和唐僧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得益彰的是豬八戒。《西游記雜劇》中有關于豬八戒的詳細說明,六朝也有豬八戒的傳說故事。劉教授提到,《山海經》中甚至有四十多位長得像豬的神,道教中亦有神叫做“天蓬”的。六朝豬精的好吃、好色和缺心眼的三大特點,是與小說中一致的。他身粗力壯,頗能干活,但又好吃懶做,愛打小報告,這些特點集中體現在他身上,使他成為頗受人們歡迎的戲劇性人物形象。劉教授說:“大乘佛教信奉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所以這個傻得可愛的豬八戒,最后能修成正果也是有法可依的。”
小說中在塑造和描寫沙悟凈的用墨不多,而古代著作中記載的沙僧,原是深沙神,在陪同玄奘取經中起著重要作用。小說中的沙僧原為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破琉璃燈被貶下界,后蒙觀音點化保唐僧西天取經。劉教授認為,誠實是沙僧的最大特點,他一路挑擔牽馬,忠心耿耿,這也就是吳承恩所塑造的一個概念化形象。
在講座的交流與互動環節中,劉教授解釋了《西游記》中有關佛學的菩提薩?屎痛刃謀?心的概念,他還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適當的看一些佛學的經典。

攝影記者:林重先 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