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心理劇,亦即以舞臺為景,靠角色扮演來呈現個人內在心理歷程。演出中,演員是觀眾,觀眾也是演員,彼此通過舞臺演出體驗角色內心的酸甜苦辣,從而跳出自我審視自我、認識自我,達到心理治療效果。2003年,華東交通大學克服高校心理教育、咨詢師資不足等困難,在我省高校中率先引入心理劇,通過這種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形式,使得學子們減壓放松。
學生在表演心理劇
心理劇風行校園
2月2日上午,多日未露面的太陽給南昌的冬日增加了一絲暖意。南昌市青山湖畔的體育公園里,一幕名為《兩個“敗類”》的心理劇正在上演。劇中,兩名來自貧困山區的大學生,自吹是“干部”和“富家”子弟,互相比闊,不思學業。他們在豪華餐廳暢飲時,遇到了從鄉下趕來的“老土父親”。為了面子,兩位學生裝著不認識父親。但淳樸的本性又讓他們的心靈受到煎熬,在一番激烈的心理斗爭后,他們流著淚雙雙跪倒在父親面前……
跌宕的沖突,感人的場面,讓現場的數百位觀眾感慨不已。一位同樣是貧困生的觀眾說,現在確有不少貧困生“打腫臉充胖子”,該劇能讓他們震撼,讓他們警醒。一位母親給演員們買來十幾串糖葫蘆,要他們多演出,讓更多的孩子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更早地懂事。
該劇的演員都是來自華東交大的學生,這是他們首次將心理劇帶出校門,而在校內,他們已經整整演了三年,并形成了驚人的規模。像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校內心理劇大賽中,全校2萬多學生參演的達2000多人,參與編排、觀看的學生達8000多人。
小舞臺解開心結
作為心理劇的倡導者和引入者,華東交大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舒曼坦言,如此大規模地將心理劇引入校園,是想藉此解開學子們的心結。
王某是名來自廣東的華東交大學生,他瞧不起同寢室的另外三名江西籍學生,并將這種輕視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弄得彼此關系很緊張。王某也因此陷入了孤獨中。當他到校心理咨詢中心求助時,工作人員模仿他的遭遇表演了一出心理劇。劇中,傲慢的學生對室友極盡挖苦、諷刺,而室友卻通過獨白形式表達了憤怒。王某看后低下了頭,他說這出心理劇仿佛是面鏡子,讓他跳出自己看清了自己“丑陋的一面”。之后,王某變了,變得謙讓友善,和室友的關系漸趨融洽。
另一學生李某,自小亡父,性格內向而又敏感。她在參加一出名為《千與千結》心理劇演出時,當場失聲痛哭,因為她看到幾百雙手挽成的近千個死節,在大家齊心協力下一個個被打開。這讓她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體會到了友情的力量。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進一步幫助下,李某漸漸變得開朗了,如今她已是一個學生社團的負責人,每天都快樂地忙著集體的事。
效果“潤物細無聲”
相對于王某、李某的立竿見影而言,心理劇起到的效果是“潤物細無聲”。這是舒曼更為看重的。
他舉例說,像上面提到的心理劇《兩個“敗類”》,它反映的是學生的貧困問題、虛榮心問題,夸張的表演、觸及心靈的獨白,能讓演者、觀者在笑聲、淚水中受到無形的啟迪。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直接效果是拆除了擋在學生與心理輔導、治療之間的隔閡之墻。受傳統觀念束縛,許多學生對心理健康認識不足,他們不知道情緒失常也是病,一些學生將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羞于啟齒。因此,不少高校心理咨詢、輔導中心門可羅雀。而心理劇的演出,讓參與者、觀看者不經意間得到心理宣泄、疏導。
作為一種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形式,心理劇能將這種宣泄、疏導功能“放大”,這也克服了當前高校面臨的心理教育咨詢不足等困難。據了解,目前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心理學師生比遠沒達到規定的1∶1000。以華東交大為例,全校搞心理咨詢的專職人員只有3人。面對2萬多學生,他們沒有三頭六臂一一作心理輔導。而組織心理劇演出卻能將他們的觸角無限地延伸。
近三年來的心理健康測評結果顯示,華東交大較嚴重心理問題學生比例年均下降1.34%,而各年級心理癥狀比例也均呈下降趨勢。這說明該校引入、推廣心理劇已初見成效。目前,華東交大已經組建心理劇演出專業隊伍,針對大學生群體常見的就業和學習的壓力,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對社會的不適應以及獨生子女的人際交往等心理問題編排節目,在全校展演。據了解,有關部門也從華東交大的實踐中得到啟示,擬向全省高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