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羅蘭說過,愛情像詩一樣飄逸,而婚姻則像散文一樣平淡。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朋友,愛情是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如何分辨友情和愛情,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覓到知音,也是青少年朋友倍感困惑的問題。1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一筠教授作客第144期孔目湖講壇,和青年朋友談愛情和婚姻,陳教授見解獨到、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講述愛情及愛情和婚姻的差異。精彩的講座,使同學們對愛情和婚姻也有了更理性的認識。
講座開始,陳一筠首先解釋了愛情(LOVE)是學習(Learning)、選擇(Option)、價值(Value)、進步(Elevation)的綜合。
“在大學時期不進行兩性交往,等待何時”,陳教授首先提到青春期兩性交往對將來擇偶的重要意義。因為,“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成功能彌補婚姻的失敗,也沒有任何成功能代替婚姻的成功”,婚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才能有美滿幸福的婚姻?陳教授提到,隨著目前男女性成熟期的提前和結婚年齡的推后,從青春期開始的10歲到24歲結婚,這一期間稱為性待業期。如何才能安全、健康地從青春期過渡到婚姻,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我國目前也較為忽視這一時期的性教育問題。

怎樣度過性待業期,陳教授指出,青春期的男女交往應坦然,從容,男女之間的友情應該是開放、共享的,不帶有婚姻壓力。建立純潔美好的友情,不僅能愉悅身心,而且能排解孤獨和煩惱,因為,“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陰陽磁場互補,男女磁場滋養”,正所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同學之間的互補還能促進學習。當然,大學期間會有戀愛型的男女交往,陳教授提醒說,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對待戀愛的態度不要草率。
我們向往自由浪漫的愛情,但是,陳教授指出,浪漫的愛情往往不堪一擊,有更高的風險和挑戰。自由擇偶面臨機會風險,如結婚后的夫妻往往會遇到認為比自己配偶更好的選擇,發出相見恨晚的感嘆,所以,要從自由的愛情提升為一生一世的婚姻,,應該在自由后加上承諾和責任。愛情往往具有本能性、主觀性和虛假性,而婚姻則是一生一世,高于性,豐富于性。

既然愛情的自由和浪漫會有風險,我們應如何抵消呢?陳教授作出總結:首先是同源擇偶,男女雙方應有相似的文化圈和相當的文化層次,減少性格磨合和調適的困難;其次是性格的選擇,要改變對方的性格幾乎不可能,我們應求同存異;再次,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契合,通過情感,語言和思想的溝通了解對方;還有是年齡問題,除生理年齡外,我們還應注重雙方的心理和社會年齡。
是不是自由浪漫加上天長地久的婚前誓言就可以有幸福的婚姻呢?陳教授說,選擇配偶只是幸?;橐龅拈_始,婚姻的幸福還要看婚后的經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婚姻是要我們一輩子去用心學習和經營的。我們生活的目的是要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而婚姻也具有最高的價值,失去后要付出最昂貴的代價。讓我們為愛情加油!

攝影記者:林重先 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