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年,我國將進一步發展可持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到2010年,鐵路網總規模將達到 10萬公里;公路里程達到300萬公里。”12月21日晚,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交通技術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張江宇副主任做客我校第145期“孔目湖講壇”。張主任以“中國交通運輸的昨天、今天、明天”為題,回顧過去、分析現狀、展望未來,闡述了我國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各領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作用。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入淺出的分析,博得了聽眾的熱烈掌聲。 
交通運輸業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與整體經濟的走勢關系密切。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初,中國已初步形成了由鐵路、水運、公路、民用航空和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組織的綜合運輸體系。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與建設,國家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現代交通發展道路,取得了顯著成就。張主任分析說,我國交通運輸正處于大發展時期,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從適應經濟發展要求,促進社會進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來衡量,仍有相當差距。
過去:交通運輸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以前所未有的投資力度和建設速度,實現了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的快速增長,交通網絡覆蓋面繼續擴大,通達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交通體系,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05年底,交通運輸設施網絡里程達到218萬公里,較2000年新增56萬公里,增長36%;公路里程193萬公里,增長35%。張主任認為從近些年來的交通數據變化來看,我國交通運輸已進入能力擴張與質量提高的新發展階段。
同時,國家也進一步加大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力度,張主任以上海磁懸浮列車示范線投入使用為例說,我國現代管理和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旅客運輸服務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快速化的發展趨勢,以便捷、高效為目標的貨物運輸服務體系正在形成。各種交通線路運輸總量也在快速增長,40多年來,各種運輸方式分工協作完成的客貨運量和周轉量有很大增長。國家已把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通過堅持以規劃為前提,引導交通持續健康發展。
現狀:交通運輸體系存在諸多熱點問題
盡管中國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面臨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張主任指出,目前中國的交通運輸還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多年來一直是國民經濟的一個薄弱環節,如時有積壓待運的貨物,客運擁擠,外貿船舶在港口停泊時間長等。此外,國家5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發展失衡,公路發展最快,其中高速公路每年以五六千公里的速度增加。民航次之,干線機場大部分吞吐能力富余,航空公司運力平時嚴重過剩,支線航空資源空耗嚴重;三是管道發展基本滿足需求;四是鐵路運能、運力繼續嚴重短缺;五是水運基本維持需求。
張主任分析說,鐵路發展嚴重不足,高速公路承載過量。長期以來,大貨車超載超限違章十分突出,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據統計,北京2005年,超載超限車輛就損壞公路路面達200萬平方米、橋梁282座,兩項合計直接損失費用高達7.6億元。此外,鐵路與公路的單位運輸成本和能耗差距巨大,兩者的能耗之比(內燃機車)貨運是:1 : 23.6,嚴重不均;而民航干線能力過剩,支線尚在起步。

未來:交通運輸發展重點與方向
針對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存在的熱點問題,“十一五”期間,國家強調“全社會交通運輸的布局合理和各種運輸方式的協調發展”,在一些交通短腿領域將增加投資。張主任指出,國家將重點以建設綜合運輸通道為主,形成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的格局,加快發展區域交通,逐步完善綜合運輸體系,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未來,交通運輸體系將朝著客運快速、高速化;貨運快速、重載化;服務優質化、人性化;管理體制一體化方向發展。
同時,根據目前的形勢與需求,在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建立客運快速化、貨運暢通的智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前提下,到2010年,國家鐵路網總規模有望達到 10萬公里,新建鐵路1.7萬公里,年均建成3000公里;到2020年,交通運輸體系將建設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國家高速公路網(7918)——7條放射線、9條南北縱線、18條東西橫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張主任總結說,21世紀我國交通運輸必將有一個大發展,但交通發展必須以科技為先導。只有大力開發交通高新技術,并促使其轉化為運輸生產力,國家交通運輸才能趕超世界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