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在的很多人來說,吃一餐山珍海味是快樂,穿一款時尚流行的衣服是快樂,房子越大越快樂,今天,物質的富足也在激發著人們的消費欲望,當消費作為一種快樂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時,現代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消費等于快樂?3月19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鄭也夫教授做客第146期孔目湖講壇,為師生帶來了一場“消費主義批判”的精彩講座,鄭教授也成為新學期講壇的第一位客人。鄭教授用幽默、淺顯的語言,從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角度出發,用社會學的觀點理性地表達了對消費的看法,對消費主義的批判。

鄭教授從當下的生活方式切入,從人們的衣食住行談及消費。鄭教授首先講述了現今比較普遍現象——共餐盛行的原因。在人類祖先的那個年代食物短缺,人類共食源于“不得已”。狩獵時代,人類打的大獵物一般一個人是吃不掉了,這樣人就與別人分享獵物,而這樣做的目的是下次這個人也可以分享到別人的獵物,這樣就完成了一種交換。共餐也是一種禮儀,特別是在好吃的食物緊缺的古代。講到“食”,鄭教授引出了社會上普遍關心的“肥胖”話題。鄭教授認為,人貪吃的品性之所以沒有被淘汰掉是因為祖先的身體特征與他所在的環境是高度契合的,在物質高度匱乏的環境下,祖先的貪吃不是壞事,而今天物質富足了,人的身體卻并沒有改變,再貪吃就對身體不利了。
鄭教授認為,食物也具有兩重性,即使用功能和炫耀功能。很多商品可以在質和量上提升炫耀空間,但食品的提升空間是很狹窄的,這是因為大自然提供給人可以入口的食物種類有限。食品本身沒有太多的炫耀空間,人們只有靠別的方面來提升炫耀空間,比如說吃飯的環境。鄭教授說,一味在食品上提升炫耀空間是很滑稽的。
食品的過度消費是可笑的,那么衣服上的消費是不是可以無限增長呢?鄭教授說,衣服也不可能無限增長,原因在于首先衣服追求的是外表,而材料是有限的,再則對于衣服我們消費的是設計,設計是腦力勞動,不需要消耗物質。

在談到住房問題時,鄭教授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大房子是必要的么?多大面積的住房才應該是最佳的呢?鄭教授說,現在住房的高消費正在向荒誕上走。他認為,三口之家住房面積在60至100平方米為最佳,而開發商宣揚的房子越大越好其實是一種謊言。他提倡理性消費,房子不一定要大,但要舒適、愜意。鄭教授對城市中的貧民窟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多建設房子功能齊全的經濟住房。
作為中國反對發展私人轎車的代表人物之一,鄭教授對“轎車文明”是持批判態度的。鄭教授認為,“轎車文明”摧毀了傳統的街道,讓城市變得不再可愛。相對GDP的增長,鄭教授更看重時間和空間上的指標,轎車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和空間。他提倡大城市發展地鐵,人們應該推動自行車技術上的革命。
最后,鄭教授總結說,消費貌似自由,其實是商人精心策劃中的行為;人類追求的快樂應來源于精神而非物質。

攝影:林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