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問世到現在,中國電影走過了一百多個春秋。如今中國電影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舞臺。然而中國電影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經歷了滄桑與輝煌。3月30日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尹鴻教授做客第147期孔目湖講壇,與師生一起回顧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講座的開始,尹鴻教授講了對電影文化的認知。他說,電影是在各國文化背景差異下交流最容易的方式,這是因為電影運用的是視聽語言形式,差異性相對比較小,再則是自身內容。早期的電影功能是記錄,電影像一扇窗戶,讓人能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尹教授在講座中還帶領師生回顧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三個階段。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制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講座最后,尹教授還提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理應給予人們以正面價值的思考。我們要學會用拼盤的眼光來看待電影,尋找到電影中的國際化價值理念,但同時不應該缺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中國的電影人應當學會利用電影中的商業價值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同時更應當學會用東方文化來詮釋正面價值,從而給人以啟迪。
整場講座尹鴻談吐幽默、觀點清晰,不時贏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攝影:詹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