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這個人好有氣質”、“那個女孩子很漂亮,但是沒有氣質”。那么什么是氣質呢?4月24日晚上七點,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朱志榮教授做客第152期“孔目湖講壇”,就日常生活中的審美與實踐的問題,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氣質之美”的講座。朱教授精彩的演講把講座一次次推向高潮,贏得了在場聽眾一陣陣的掌聲。
氣質是一種“內涵”的外在表現
“氣質”本來是心理學上的概念,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卻更多的是出于審美意義上的。朱教授解釋說:“審美意義上的氣質這個范疇,更接近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范疇。”
那么,好的氣質是天生的嗎?一個人的氣質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呢?朱教授就同學們比較關心的問題,做出了這樣的解答:氣質是一種“內涵”的外在表現形態,是先天的本能和后天修養統一的結果。一個人想要有氣質,除外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學識和情趣,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善良的本質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氣質的美要奠定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上
朱教授認為,女性的美需要適度的豐腴,既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太胖或太瘦都是病態的。近年來,從英國、西班牙開始,世界各地已經禁止使用骨瘦嶙峋的模特,規定身高和體重的比例符合健康的標準。氣質的美還要求心理健康,善良、愛心和同情心都是健康氣質的基礎。同樣的,自信也是氣質的基礎,可以讓人顯得豁達、寬容和堅強。

氣質是個性的延伸
現代意義上的氣質有哪些特點?朱教授與大家分享了他自己的看法。氣質可以與美麗的容顏相輔相成,但氣質可以不拘限于容顏而放出光彩。
氣質主要包括性格和性情方面的內容,氣質與個性關系緊密,氣質是個性的延伸,個性應該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愛性才有魅力。氣質也有社會性的特點,那些在各種場合中既能夠遵守禮儀規范,又能夠體現個人魅力風度的人往往被稱為氣質非凡。氣質體現自然的特性反對矯揉造作。氣質還體現一種理想,具有超凡脫俗的特點。
氣質的差異性
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好的氣質是有很多共性的。但朱教授認為,一棵樹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沒有兩個人的氣質是完全相同的。氣質有個體生理和心理特點,還有性別差異、角色差異、民族差異、時代差異等。另外,氣質的地域差異同樣很明顯,如北方多豪爽,南方偏溫柔。

氣質的培養非一朝一夕
到底應該怎么讓自己成為一個氣質美人、氣質先生呢?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朱教授覺得與整容完善容貌相比,氣質的完善是有益而無害的。培養氣質有很多好處,風花雪月給人以溫馨的感覺,也有助交際,提高人的自信。氣質是要內修外養的,要內外兼修的,要在呵護素質的基礎上,有文化的積淀和能動的追求。氣質的培養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的。朱教授語重心長的說,后天修養對于氣質來說尤其重要。
最后,朱教授說中國人要培養氣質應該有更多的民族文化修養,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朱教授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他希望想讓氣質為自己添光彩的同學,都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說每句話做每件事做起,從點頭微笑做起,從看書看電影聽音樂做起,多方面多途徑的培養自己。祝大家都能成為氣質不凡、自信灑脫的新世紀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