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交大學生“春蕾媽媽”田燁用手語詮釋“感恩的心”讓全場感動。
5月13日,德安縣新廣場。一塊淡黃色背景板引人注目,上面書寫著“溫暖民生 共建和諧——2007江報新聞行動·春蕾媽媽情暖童心”,“情暖童心”幾個字,被別出心裁地設計成跳躍的花朵。
這一天,是母親節。江西日報、省婦聯、華東交通大學、德安縣委宣傳部、縣婦聯攜手,讓特殊的母親群體——“春蕾媽媽”,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母親節。華東交通大學40多名志愿者,利用“五一”長假專門編排了一臺以愛的關懷、自立自強為主題的節目,他們與“春蕾媽媽”、“春蕾女童”一起精彩演繹。
愛在這里相逢。2006年,本報與省婦聯共同開展“尋找‘春蕾媽媽’”活動,以結對認親的形式幫助那些失去雙親的孤兒、單親家庭以及偏遠地區的貧困女童。如今,1000多位“春蕾媽媽”猶如一支支默默燃燒的紅燭,用深情溫暖童心。這次活動,讓“春蕾母女”們相逢。
愛在這里拓展。相對于幫助失學女童復返校園的“春蕾計劃”,“春蕾媽媽”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關愛。今天,我們在“春蕾女童”江亞玲身上看到這份關愛已經生根、發芽。
節目剛開始,“春蕾媽媽”孟冬艷的親生女兒李孟媛和結對的“春蕾女童”江亞玲,就手牽著手主動找到主持人,要求合唱一首《隱形的翅膀》。沒有音樂伴奏、沒有演出服裝,純凈的童音在陽光下回蕩:“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我終于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我終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唱著唱著,江亞玲的淚水流了下來……問她為什么哭?亞玲哽咽著說:“因為感動。”臺下的“春蕾母女”們自發地上臺送花,與她們熱情擁抱。
愛在這里延續。這一天,又有15名“春蕾女童”與“春蕾媽媽”結對認親。德安縣婦聯的同志告訴記者,挑選這15位“春蕾媽媽”,她們費盡心機,因為前來要求當“春蕾媽媽”的人太多了,遠遠超出她們的想象,最后不得不請求這些熱心人下次再結對。
此時,“2007江報新聞行動”成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呈獻愛心,傳遞溫暖,構建和諧。
孩子渴盼心靈“雞湯”
“你最想要‘春蕾媽媽’送你一件什么禮物?”在活動現場,記者特別想知道“春蕾女童”內心真正的渴求。
“想要媽媽親我一下。”13歲的“春蕾女童”周厚玉,5歲失去母親,她曾無數次地夢到媽媽含淚的吻。現在,德安縣計生委的同志集體成為周厚玉的“春蕾媽媽”。相信在未來日子里,她們的愛心與真情,會讓周厚玉找回母親甜蜜的親吻。
“想要幾本課外書。”德安縣車橋鎮白水橋五年級學生胡功秀靦腆地告訴記者。因為家庭貧困,一本翻爛了的作文書,是她最好的精神食糧。所以,她特別渴望有幾本課外書和外語輔導書。與胡功秀結對的“春蕾媽媽”周柳萍當天為她買了新裙子、新書包,聽到了“女兒”的愿望,活動一結束,周柳萍就帶著孩子去買書了。
“想跟媽媽痛痛快快地玩一次。”這是8歲“春蕾女童”劉曉玉的心愿。父親因燒傷雙目失明,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家里的負擔全部壓在媽媽一個人身上,媽媽每天有干不完的活,根本沒有時間和她玩。對劉曉玉來說,和媽媽一起上山砍柴是最高興的事,因為“好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當天活動中,母女互動的“吹氣球”游戲讓孩子們格外興奮,孩子拿著氣球,“春蕾媽媽”來吹,只有配合默契,才能吹出最大的氣球。設計這個游戲的華東交通大學同學告訴記者,這個親子游戲,能讓原本陌生的“春蕾母女”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親近起來。
給孩子更多相處的時間,給孩子更多親情與溫暖,讓她們的心靈充滿陽光,就是送給“春蕾女童”的最好禮物。
各方評說
徐朝亮(華東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感謝慷慨無私的“春蕾媽媽”,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進來,讓更多的孩子擁有愛的陽光、家的溫暖!更希望“春蕾女童”珍惜這份愛,不要辜負關心和愛護你們的“春蕾媽媽”,勤奮學習,快樂成長。
李冬生(德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江西日報的這次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對我縣今后開展“春蕾媽媽”活動的一次升華與強有力促進。
李麗華(本報愛心大使“春蕾媽媽”):“春蕾媽媽”在我的字典里,與有著血緣關系的母愛親情不同,對“春蕾媽媽”而言,僅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毅力、恒心和耐心,這種母愛博大寬廣,還散發著理性的光輝。